
中方融媒6月21日讯 6月19日,来到新建镇牛眠口村三组田地,蔬菜种植大户危兰吉正与妻子在大棚中忙着采摘丝瓜。一根根翠绿纤长的丝瓜从茂盛藤蔓中坠落,在勤劳的双手中被整齐码放在筐中。顺着丝瓜大棚望去,其余大棚里蔬菜的茁壮长势也可见一斑。
“我们目前有8个蔬菜大棚,大棚面积大概在4亩左右,品种包括丝瓜、南瓜、黄瓜、西瓜、香瓜、哈密瓜、西红柿等。”危兰吉主动介绍起家里的种植情况,加上周边用来种粮的普通土地,他和妻子需要管理的种植面积约15亩。“我们从不请工,田里的事情都是我们两个在忙。种地没有什么休息日的说法,田里有事我们就来做。”谈起田地里的工作量,种植蔬菜十余年的危兰吉夫妇显得信心满满。
跟随危兰吉的脚步,走进大棚里面很容易观察到空中和地面各有一套管线。“上面的是喷灌,下面的是滴灌,根据蔬菜生长阶段,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浇灌方式,像现在开花挂果了,通过滴灌将肥料和水一同施到地里,节省了我们许多事。”同时,藤蔓间悬挂的黄色纸片也很是显眼。“我们基本不使用杀虫药剂,而是采用比较环保的黄板杀虫方式,利用害虫喜欢的黄色以及高黏性对害虫进行诱杀。”原来,两人承担起田间地头繁忙工作的背后,是危兰吉对于蔬菜种植技术的不断学习、思考与改进。
除了灌溉系统和除虫方式,大棚里直立向上生长的藤蔓也极大地吸引着目光。走到旁边的西瓜大棚中,不同于传统藤蔓遍地的西瓜地,这里的西瓜藤都被牵引着向上生长。当向危兰吉发出疑问后,得到了这样的回答:“通过这样的管理,大棚里可以种下更多的秧苗,大概能够比不牵藤的方式节省一半面积。”当然,这样的种植模式也对实时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,危兰吉需要在空中的藤蔓结出果实后,及时调整牵引位置,将该段藤蔓放到地上,确保果实落到地面长大成熟。危兰吉用勤劳和智慧使大棚里的纵向空间得到充分利用,同等面积的产量大约翻了一番。
问起蔬菜销售情况,危兰吉表示自己的菜主要销往本地周边,由于使用大棚种植,他家的蔬菜上市时间通常早于一般农户,更容易卖出好价钱。“丝瓜现在的价格大概是4元每斤,大棚正常收获一次约有500斤,总共能卖2000元。”通过种植蔬菜,危兰吉夫妇俩每年收入十余万元,家里也盖起了三层楼的新房。
危兰吉不仅将“致富经”握在自己手中,也愿意把它借给他人“翻阅”。他在自家蔬菜种得出色的同时,还热心为本村及周边村的蔬菜种植户提供免费种植技术指导,新建村集体产业蔬菜基地项目也聘请过他担任技术顾问。曾获得过县级致富带头人荣誉的危兰吉真诚坦率地表示:“我们不怕其他种植户学会技术超过我们,相反,本地蔬菜种得越多、种得越好,就会有更多的收购商到我们这里进行采购,既方便谈价钱又解决了销路问题。”
危兰吉的新房就在大棚不远处,刚完成主体施工,家里还没装修,曾做过木工的危兰吉表示准备自己打造家具。站在落成不久的新房顶楼,望向自家大棚,危兰吉不经意地说起:“在村里,只要肯干活,日子总能过得好。”
勤用双手劳动,善用头脑思考,这就是危兰吉的再简单不过的乡村“致富经”。
责编:袁敏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
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!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
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
看图学习丨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